搜索

驻马店市正阳县烽火丹心:许尚珍与大许庄的抗日传奇

2025-9-1 14:25| 评论: 0

青松挺立,英名长存。在驻马店市正阳县熊寨镇大许庄村南的苍松翠柏间,一座纪念碑静静地诉说着一位民主人士如何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成为抗日先锋的传奇人生。

家国危难,从实业救国到抗日救亡

1937年7月,卢沟桥的炮声震撼了中华大地。正阳县熊寨镇大许庄的许尚珍,这个曾经立志实业救国的开封农业专科学校毕业生,目睹山河破碎,毅然转变了人生方向。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尚珍在村民中慷慨陈词,“如今日寇铁蹄践踏我大好河山,我等岂能坐视不管!”他积极宣传抗日,并迅速行动起来,利用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开始积极筹备抗日工作。

组建武装,创建正阳抗日救亡服务团

1937年10月,许尚珍等人成功说服国民党正阳县长,正式成立正阳县抗日救亡服务团。这个组织已成为正阳地区抗日宣传和动员的重要力量。

许尚珍不仅积极奔走呼吁,更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他变卖部分家产,通过各种渠道为抗日武装购买枪支弹药。还在大许庄筹建土造枪所,为抗日队伍提供武器装备。

“没有枪炮,我们就是待宰的羔羊!”许尚珍常对乡亲们说。他的行动感染了许多人,不少青年纷纷加入抗日队伍。

前线抗敌,组建正阳抗日自卫队

1938年3月,日军先后占领与正阳一河之隔的罗山、信阳等地。许尚珍深感形势危急,立即行动起来。

他将自己的私人武装与胡冲店、肖店等地的人员联合起来,在确山杨店成立了正阳抗日自卫队。这支队伍成为正阳地区抗击日寇的重要力量。

在一次阻击日军进犯的战斗中,许尚珍亲自带队,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在熊寨镇一带设伏,成功击毙日军十余人,缴获一批武器装备,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士气。

秘密基地,许家大院成为抗日堡垒

1939年冬,竹沟惨案发生后,抗日形势更加严峻。许尚珍利用在国民党正阳县政府任职的合法身份,暗中支持抗日活动。

许家大院成为了抗日志士的秘密据点。在这里,许尚珍不仅为抗日队伍提供物资支援,还经常掩护抗日人员开展工作。

1941年春节,当日寇侵入正阳、确山边境杨店一带时,许尚珍冒着生命危险,将中共汝南地委书记王景瑞接到家中,共同策划抗日行动。

军民同心,筑起抗日铜墙铁壁

许尚珍深知,抗日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他积极发动大许庄及周边村庄的群众,组建了民兵组织,开展游击战。

在他的带动下,大许庄形成了“有人出人,有粮出粮”的抗日热潮。妇女们为抗日队伍缝制衣物、照顾伤员,老人们负责警戒放哨,就连孩子们也组织起来,担任传递消息的任务。

这种全民抗战的局面,使正阳地区成为了日伪军难以啃动的硬骨头。许尚珍领导的抗日力量,就像一把尖刀,时刻威胁着日军的补给线。

难岁月,抗日信念从未动摇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条件极其艰苦。许尚珍不仅要面对日军的扫荡,还要应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刁难。但他从未动摇过抗日信念。在最困难的时期,他甚至变卖祖产购买粮食和药品,支援抗日队伍。有人劝他为自己留条后路,他却说:“国家都要亡了,还有什么后路可言!”这种舍家为国的精神,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抗日行列。许尚珍成为正阳地区抗日的一面旗帜。

抗战胜利后,赤子之心永不变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大许庄沸腾了。许尚珍这个硬汉子,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然而,他并没有居功自傲。抗战胜利后,他继续为家乡的建设奔波劳碌,直到1950年冬天因病去世。

如今,在许尚珍的墓前,青松翠柏常青。每年清明节,当地群众和学生都会前来祭扫,聆听这位民主人士的抗日故事。

许尚珍用他的一生证明: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真正的爱国者会挺身而出。

他从一个地主少爷成长为抗日先锋的历程,展现了中国人在民族存亡关头所迸发出的巨大勇气和爱国热情。

这份抗日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大许庄的人们,在新的时代继续奋勇前进。通讯员:李玉荣 余川

责任编辑|马春丽

初审|葛纯强

审核|杨婉嘉

统筹|张一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