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驻马店市正阳县:92岁省级非遗传承人李传清 以刀为笔刻绘“德胜祥”年画新韵

2025-9-19 14:56| 评论: 0

9月18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陡沟镇的一处民居内,92岁高龄的“德胜祥”木版年画第四代传人李传清,正手持刻刀在棠梨木版上细细雕琢。木屑随着刀刃起落簌簌落下,木板上,一幅描绘农民丰收场景的图案已初见轮廓。“这是看着村里人种田收获的模样画的,刚刻了个开头,名字还没来得及想呢。”老人抬起头,脸上带着朴实的笑容,眼中却闪烁着对这门手艺的执着光芒。

李传清与“德胜祥”木版年画的缘分,始于13岁。彼时,他便跟在父亲身边,从最基础的画稿学起,“先把想好的图样用笔画出来,描得工工整整,再拓到处理好的木板上,等刻刀把图案精准刻出来,才能开始印画。”从画、拓、刻到印,每一个环节他都亲力亲为,一学便是近八十载。岁月在他手上留下了厚厚的老茧,却也沉淀出精湛绝伦的技艺,无论是勾勒线条的细腻,还是下刀力度的把控,都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德胜祥”木版年画能历经百年传承,其独特的工艺是核心所在。在选材上,必须选用当地的棠梨木,木材需经过浸蒸处理,去除水分与杂质,确保板材坚硬且不易变形,为后续雕刻打下坚实基础。雕刻环节更是考验功夫,讲究“先浅后深”,运用剜、挑、掏、凿等多种刀法,每一刀都需精准无误。由于一幅年画往往需要多块雕版套印而成,版面之间的对齐精度要求极高,哪怕是分毫的错位,都会影响最终的画面效果,这对雕刻者的耐心与技艺都是极大的考验。

而颜料的制作,更是“德胜祥”年画的独门秘诀。李传清会采集淮河岸边特有的五色土,将其与品红、品绿、品蓝等色料精心调配。这种加入了五色土的颜料,不仅色彩鲜亮饱满,印刷时遇纸即干,不会出现渗透模糊的情况,还能呈现出十余种层次分明的色彩,且历经岁月洗礼依旧不易褪色,让每一幅年画都能长久留存吉祥寓意。

凭借着精湛的工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德胜祥”木版年画博采众长,既融入了北方年画的粗犷大气,又兼具南方年画的细腻灵动。其题材更是丰富多样,从守护家宅的门神、寓意招财的财神,到寄托美好愿景的《麒麟送子》《年年有余》,再到弘扬传统美德的《二十四孝图》、展现民俗风情的《鲤鱼跃龙门》,每一幅作品都饱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文化底蕴,深受周边乡民的喜爱,每逢春节,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赶来选购,将年画贴在家中,祈求新年顺遂。

这门古老的手艺,不仅在民间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更在专业领域获得了广泛认可。上世纪80年代,李家保存的三块珍贵年画雕版,便曾亮相由河南省文化厅、中国美术馆等联合在北京举办的“河南民间美术展览”,独特的艺术魅力引得专家与观众纷纷称赞;2015年,“德胜祥”木版年画又登上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的非遗展区,精美的作品吸引了众多中外人士驻足观赏,不少书画爱好者更是慕名而来,只为近距离感受这门民间艺术的魅力,甚至将其收藏。

如今,92岁的李传清依旧坚守在刻版台前,即便双手已不如往日灵活,却从未停下传承的脚步。他深知,“德胜祥”木版年画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段承载着乡土记忆与文化基因的历史。而如何让这门古老的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成为老人心中最深的牵挂,也成为这门百年手艺在传承之路上亟待探索的新课题。通讯员:王雪 武思琦 张益杰

责任编辑|马春丽

初审|葛纯强

审核|杨婉嘉

统筹|张一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