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沙漠边缘打响“绿色突围战” ——莎车县20万亩杜仲种植项目奠基

2025-10-19 08:41| 评论: 0


     

         1018日,在广袤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一场意义深远的“沙漠边缘阻击战”正式吹响了冲锋号角。莎车县20万亩杜仲种植及配套项目在此举行盛大奠基仪式,标志着这一集“生态治理、产业振兴与国家战略”于一体的标杆性工程,从蓝图迈向实地。该项目不仅是对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县域实践,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赋能边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在项目奠基仪式上,莎车县县委副书记、人民政府党组书记、县长艾山·吾买尔,莎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磊,一带一路董事会主席、经济专家李克逆主席、王明贵首长、大有丝路投资发展(新疆)公司董事长朱子龙、十三化建总经理于建云、天冠集团国家重点实验室总经理樊国军等领导及相关项目公司负责人等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并先后发表了致辞。

  

 

莎车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吴磊在项目开工仪式上表示,今天齐聚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共同见证莎车县大有丝路杜仲菌草项目开工,这是我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实践,更是向沙漠要效益、向沙漠要产业的关键一步。曾经的莎车“风沙是常客,耕地是稀客”,在国家治沙规划与自治区“沙九条”政策的赋能下,治沙路径更清、底气更足,推动生态治理从“沙进人退”走向“绿进沙退”。

如今,通过“生态+产业”协同平台,治沙正从投入型公益事业转变为带动群众致富的新路径。县政府将以“店小二”式服务全程保障项目推进,也感谢企业扎根沙区、响应政策,将发展与治沙紧密结合。吴磊要求施工单位严把质量、抢抓工期,推动项目早见效,让乡亲们早日端上“生态饭”、实现“绿富同兴”。


 

随后,项目核心推动方大有丝路投资发展(新疆)公司董事长朱子龙在发言中阐述了项目的战略意义。朱子龙介绍,大有丝路投资发展(新疆)公司由中央党校、中信集团等重量级机构联合成立,采用F+EPC+O”模式,确保项目从投资、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全链条高效与专业。他表示,选择耐旱固沙的杜仲与菌草结合种植,是“打响沙漠阻击战的关键一役”。二者不仅能有效遏制沙漠扩张,其本身更具备极高的经济价值,杜仲的叶、果可提取神经酸等药用成分,菌草可作为优质饲料,真正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首长王明贵在致辞中,则代表广大退役军人表达了投身国家生态安全事业的决心。他强调,打好河西走廊至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是退役军人践行使命、守护家园的庄严承诺,必须发扬优良传统,坚决打赢这场没有退路的战斗。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强大的产业协同与科技支撑。承建方13化建总经理于建宇对工程质量和进度作出郑重承诺。

     

  产业合作方天冠集团总经理樊国军则带来了前沿的科技蓝图。他宣布,将依托生物基运输燃料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顶尖技术,在莎车县同步规划建设总投资16.8亿元的“零碳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该园区以菌草、秸秆为原料,采用“醇—气—电—肥”多联产工艺,最终年产10万吨纤维乙醇,将生态治理的“废弃物”转化为绿色能源,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闭环。

大有丝路生物科技总经理刘森涛作为项目具体执行者,表达了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坚定信心。

      

 最后,一带一路董事会主席、经济专家李克逆主席从宏观视角点评,高度肯定了该项目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方面的深远价值。

      

业内专家分析,莎车县项目成功实现了三大突破,成为县域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典范样本。

 

打破“生态孤岛” 实现价值共生

据了解,项目跳出“为治沙而治沙”的传统思路,通过杜仲、菌草等兼具生态与经济价值的作物,将单纯的生态投入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产出,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打破“产业孤岛” 实现三产融合

该项目以种植业(一产)为基础,深度融合精深加工与生物能源(二产),并延伸至技术服务与品牌营销(三产),构建了从沙地到高附加值产品的全产业链,为当地创造持续税收与大量就业岗位。

 

打破“战略孤岛” 服务全局需求

项目同时响应了“美丽中国”的生态诉求、“双碳战略”的能源诉求、“乡村振兴”的发展诉求以及“边疆稳定”的社会诉求,将一个县域项目提升至服务国家多重战略安全的高度。

 

此次奠基,不仅是在沙漠边缘埋下绿色的希望,更是为中国乃至全球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播种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产业化”莎车方案。一个“大有新疆,大有丝路,大有可为”的绿色奇,正于此挥毫起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