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驻马店市正阳县彭桥乡东北7公里处,有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村庄——大刘村。曾经,这里村民受传统观念束缚,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等现象偶有发生。如今,它已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国家级文明村”,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环境整治:从旧貌到新颜的直观蜕变 近日清晨6时,在大刘村的广场,村民朱义芳手拿扫把来回清扫垃圾。“我们天一亮就起来打扫卫生,村庄的洁净并非一日之功。”朱义芳一边清扫一边笑着说。走进大刘村,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200亩的广场游园里,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天天保持着干净整洁的面貌。家家户户门前整齐地码放着劈柴垛,门前道路上用漆清晰地写着责任人的名字,保洁队长穿梭其中监督,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已然成为自觉行动。每到春季,这里更是一片花的海洋,宛如世外桃源。 移风易俗:制度引领下的风气革新 大刘村的蝶变,源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执着追求。近年来,大刘村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通过“制度引领 + 文化浸润”双驱动,致力于扭转不良风气,打造宜居宜业、乡风文明的新农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移风易俗的道路上,大刘村的变化堪称典范。过去,婚礼彩礼普遍超过10万元,给许多家庭带来沉重负担;葬礼也常常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严重。为改变这一现状,大刘村制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一约五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活跃在村里的红白事现场,他们的工作轨迹被详细记录在5大本图文资料中,成为文明创建的生动注脚。如今,婚礼彩礼降至5万元以内,葬礼打破传统习俗一切从简,火化率达100%,费用减少了50%。 村民王思海对此深有感触。儿子结婚时,女方原本要18万元彩礼,这让王思海犯了难。关键时刻,村里的“一约五会”主动上门做工作,最终将彩礼减到了3万元。儿子结婚就住在家里的旧房内,把剩下的钱买了一台“小洋马”收割机,收割季节外出挣钱,平时还能外出打工。如今,他们一家在彭桥乡街上买上了新房子,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王思海感慨地说:“要不是村里帮忙,我们家哪能这么快过上好日子,移风易俗真是帮了俺大忙!” 80多岁老党员张继安的孩子们同样在移风易俗中做出了榜样。张继安在床上瘫痪8年,孩子们个个孝顺,轮流伺候。老人去世后,孩子们本想为老人大操大办,请大戏、待大客,以表达对父亲的孝心。但在村里“一约五会”的劝说下,他们转变观念,一切从简,把20桌的酒席办成了只有2桌亲戚的便餐。为鼓励这种厚养薄葬的行为,村里将张继安老党员安葬在了村里的公墓。 文化浸润:多形式塑造文明内核 除了制度引领,大刘村还十分注重文化浸润。村里打造了“文化长廊(文化园)+文明实践站”阵地。文化长廊上,一幅幅移风易俗漫画生动有趣,好人好事的展示栏传递着正能量;文明实践站内,理论宣讲、技能培训、志愿活动轮番开展,用接地气的方式传递文明理念,让村民在参与中悄然转变观念。 在大刘村,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每年,村里都会举办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选树卫生文明户、好婆媳、五美庭院等先进典型。每个类型选出5至10名优秀代表,每次表彰大会至少有400人参加,每位获奖者都有100字的颁奖词,场面壮观,引领示范作用显著。村民周琳琳就是其中的典范,她的婆婆90多岁,由于公公去世早,家里穷,但周琳琳不离不弃,照顾老人无微不至,常常拉着架子车去乡里卫生院给老人看病。她的事迹感动了全村人,在表彰大会上,她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同时,村里还经常举办篮球赛、象棋赛等文体活动。每年的九九重阳节、三八妇女节、八一建军节等节日,都会采用饺子宴、茶话会、座谈会等不同形式开展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自2016年开始,每年九九重阳节,村里都会举办饺子宴,宴请80岁以上老人上百人。92岁的老人张美荣每次都参加,她抹着眼泪激动地说:“村里年年办饺子宴,俺都盼着这幸福的场面,在大刘村生活,真是越活越幸福!” 文化传承不遗余力。村里的老党员张新安无偿捐献出自家的老房子和院落用于建设村史馆,这里记录下了大刘村的历史变迁和农耕文化,承载着村民们的乡愁。村民袁新中热爱唱戏,村里成立了正阳县心中戏曲文化合作社,常年进行专业演出。为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村里根据正阳县古代感天动地二十四孝之一的蔡顺拾葚供母的故事,改编了大型原创曲剧《蔡顺孝母》。在大刘村文化广场,该剧演出时,台上演员身着戏服,唱腔悠扬,动作传神;台下观众听得如痴如醉,不少妇女还拿出手机拍视频发抖音。该剧在正阳城乡传唱,深受群众喜爱,进一步弘扬了贤孝文化。 文明红利:带来经济与公益双丰收 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让大刘村的风气焕然一新,也为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文明乡风吸引了众多游客,去年乡村旅游接待量达1万人次,高峰期日接待2000多人,带动冬桃采摘收入50万元。村里的围裙厂也办得有声有色,安排30人就业,每人月增收2000元左右。围裙自己设计,注册了商标,通过订单制作和网上销售,十分畅销。 经过持续努力,大刘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斐然,村民参与文明建设的热情持续高涨,在去年“99公益”活动中体现得尤为突出——短短三天(9月7日至9日),全村捐款人数达618人,筹得善款51783.99元,户均捐款率高达70.6%以上。麦季防火期间,所有享受国家政策补贴的240人全部上岗,打小红旗的和戴袖章的人随处可见,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驻马店市委组织部一负责人在麦收时到该村调研,称赞道:“这就是高效能基层治理!”大刘村也连续两年被省委组织部授予“五星”支部。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大刘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称号。 从曾经的落后村庄到如今的文明典范,大刘村的每一步蜕变都凝聚着全体村民的智慧和汗水。在这里,文明乡风已深深扎根,绘就出幸福生活的绚丽底色,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生动样板,激励着更多村庄在追求文明与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下一步,大刘村将继续以精神文明建设为引领,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迈进,书写更多精彩的乡村故事。”大刘村党支部书记王思杰说。(通讯员:李玉荣 余川) 责任编辑|马春丽 审核|杨婉嘉 统筹|张一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