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切实发挥共青团作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作用。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的学生组成以龙门石窟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保护与传承“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 实践重点以龙门石窟的文化保护与传承展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龙门石窟承载着从北魏到盛唐的千年营造史,其精美的石刻艺术不仅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更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历史风云与人文精神。 此次实践活动由李泊樾为组长带队,成员由吴雨桐、张钰迪、于玥、郭曼蕾、周俊杨、赵兰雅所组成的七人中华文化传承团。项目团队将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系统摸排石窟当前的保护现状。此次项目旨在通过沉浸式考察,将龙门石窟这份熔铸千年匠心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可触摸、能共鸣的文明符号。以青年视角解码传统与当代的连接点,让石刻艺术焕发新的表达活力,为守护文明根脉、推动文化薪火相传注入青春动能。 团队在石窟佛像面前合照(从右至左:李泊樾、赵兰雅、郭曼蕾、张钰迪、于玥、周俊杨、吴雨桐)(拍摄:吴雨桐) 笔墨绘石窟 青春传文脉 龙门石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历经北魏至唐代的开凿营造,集佛教艺术之大成,被誉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其中,卢舍那大佛的庄严慈悲、奉先寺的恢宏气势、宾阳三洞的精美细节,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 以笔墨为媒、以写生为桥,在伊河之畔的千年石窟中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队员们通过实地临摹佛像造像,深入探寻石窟艺术的历史脉络与人文精神,用青春笔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队伍抵达后,首先在龙门石窟研究方向的专家的带领下开展研学活动。专家详细讲解了龙门石窟的开凿背景、造像风格演变以及不同洞窟所蕴含的宗教内涵与历史故事。“卢舍那大佛的嘴角弧度藏着唐代审美密码,衣纹的流动感体现了工匠对人体结构的精准把握。”队员李同学一边聆听,一边在笔记本上勾勒要点,“这些细节在课本上只能想象,身临其境才懂什么是‘震撼’。” 写生环节中,队员们分散在不同洞窟前,支起画板、调好炭笔,将目光聚焦于一尊尊历经千年风雨的佛像。很巧的是,我们十分幸运的遇到了龙门石窟三项非遗传承人季云博教授,他与我们一起进行这项写生环节。我们通过他的指导进行环境选择,有的选择以速写记录宾阳中洞佛像的整体布局,捕捉北魏时期“秀骨清像”的造像特征;有的专注于奉先寺力士像的肌肉线条,用炭笔表现石刻的力量感;还有的以水彩晕染卢舍那大佛与周边山水的交融,展现“天人合一”的意境。 季云博老师指导画面(拍摄:吴雨桐) “写生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要理解背后的文化逻辑。”季教授表示,此次活动并非单纯的技法练习,而是引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为何北魏佛像面容清瘦,唐代却趋于丰满?石刻的刀痕里藏着怎样的信仰与匠心?队员们在写生间隙展开讨论,结合史料与现场观察,逐渐触摸到石窟艺术与时代变迁的深层关联,“龙门石窟的佛像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活着的历史教材。当学生们在写生中理解了‘为何而画’,他们的笔下就会多一份敬畏与担当。” 龙门写生与画面合影留念(拍摄:吴雨桐) 此次龙门石窟写生实践,是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文化传承”主题的生动实践。队员们不仅提升了艺术创作能力,更在与千年文物的对话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回去后,我要把写生作品整理成画册,让更多同学看到龙门石窟的美。”队员张同学说。 笔墨落下,是青春与历史的相遇;画卷展开,是文脉传承的新篇。这支大学生实践队用写生的方式,让龙门石窟的文化魅力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青春活力。在伊河的潺潺流水声中,古老的石窟与年轻的画笔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这场“三下乡”写生活动,不仅让大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汲取了养分,更让龙门石窟的文化基因,通过青春的笔触,流向更远的未来。 工作室里的非遗课,刻刀下的传承密码
从事雕像修复工作多年的季云博老师,对石窟造像的细节了如指掌。当学生为佛像面部的斑驳纹路犹豫时,他解释:“这处风化是明代雨水侵蚀的痕迹,后来虽经修补,但原始肌理仍在,写生时保留这些‘不完美’,才能体现历史的厚重。”团队成员的画纸上,渐渐不仅有佛像的轮廓,更添了石壁的凹凸、裂缝的走向,铅笔线条与千年石刻在午后的光影中形成奇妙呼应。 实践团队来到季云博的木板雕刻工作室。这房间里,木板整齐码放,刻刀、鬃刷、矿物颜料有序排列——作为龙门石窟木板雕刻技艺非遗传承人,季云博在这里延续着古老的造像记录技艺。
团队成员学习并尝试非遗雕刻木板(拍摄:吴雨桐) “木板雕刻是石窟造像的‘活档案’,步骤来不得半点马虎。”季云博拿起一块半成品木板演 示,“第一步‘勾样’,要用铅笔在梨木板上精准复刻佛像轮廓,误差不能超过2毫米,否则拓印会失真。”他握着平刀沿轮廓走刀,刀刃与木板接触发出清脆的“咔嗒”声,“‘起线’这步要稳,像修复石窟裂缝时固定钢钉,力度不均就会刻歪。”到了雕刻环节,他手持刻刀,在木板上运刀如飞,勾勒出佛像轮廓,木屑簌簌落下。"梨木纹理细密,雕刻时要顺着木纹走刀,力度必须均匀——深了木板易崩裂,浅了则影响拓印效果。"他边示范边讲解。 最关键的“拓印”环节,季云博取来墨色矿物颜料,用毛刷薄涂木板:“颜料要匀,厚了会糊,薄了显不出层次。”待颜料半干,他将宣纸覆上,用鬃刷轻拍:“先拍边缘定形,再从佛像面部向四周拓展,力道由轻到重,让纸与木板纹路完全贴合。”当学生们小心翼翼揭下宣纸,虽线条稚嫩,但佛像的轮廓已清晰呈现,矿物颜料的光泽与石窟造像的风化质感意外契合。但由于采用手工拓印,每张木版画边缘都自然晕染出毛边,如同石窟历经岁月侵蚀的斑驳感;油墨未完全覆盖的留白处,宣纸纤维若隐若现,恰似石壁上裸露的砂岩质地。这些细微差异让每幅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既保留着传统木版画的古朴韵味,又因青年学子的视角赋予其鲜活的时代气息。
团队成团共同完成拓印作品(拍摄:吴雨桐) 灯下长谈,非遗传承的青春路径
团队成员张钰迪采访季云博老师(拍摄:吴雨桐) “木板雕刻不只是复刻,更是用现代语言讲好古老故事。”采访中,季云博讲到了他壁画修复技艺,他曾现场感受过敦煌壁画的魅力,那色彩的丰富是给他极大的震撼,于是后来他就尝试着模仿借鉴敦煌壁画的色彩,用岩彩工笔画的方式展现龙门石窟昔日神采,是龙门石窟壁画修复的先例。 季老师坦言行业困境:"一套木版画制作需历经选料、绘图、雕刻等多道工序,最短耗时3个月,愿意沉下心学习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在谈到对学习非遗技术的年轻人时,“我这代人守住了技艺的‘根’, 你们要做的,是给这棵老树根添新枝。用你们的语言、你们的方式,让更多人知道: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是能和年轻人一起成长的活文化。”季老师也希望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学习非遗技术也是在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暮色中的龙门石窟,大佛的轮廓在余晖中愈发清晰。两天的实践中,从石窟写生到刻刀拓印,年轻的身影与千年文化碰撞出别样火花。团队成员的写生本和拓片渐渐增厚,那些铅笔线条与刻刀痕迹,恰似文化传承链条上的新环节,将千年的故事,稳稳地传向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