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斐 王彦伟)“我等了十多年,给了多少次机会,他却一次也没有给,我实在太寒心了,现在利息一分不能少!”78岁的申请执行人李某气愤地拍着桌子,态度坚决地要求对方全额支付本金及利息。而另一边,80岁的被执行人王某坐在轮椅上,病痛缠身的他正面临着无钱还款的现实困境。当岁月染白了双鬓,当法律遇上人情,这场持续十多年的民间借贷纠纷,最终在郑州市金水区人民法院执行法官薛洋的多轮调解下,以和解的方式画上温暖句号。 故事要从2010年说起。当时,王某陆续向多年好友李某借款,可谁也没想到,一年后,王某突发疾病,多次住院治疗,经济状况急转直下,无力偿还借款。昔日好友因此产生隔阂,多次协商无果后,无奈对簿公堂。法院依法判决王某偿还借款本金12万元及相应利息。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执行法官薛洋在翻阅卷宗时发现双方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王某名下仅有一套住房,且身体状况欠佳。薛洋察觉到,强硬执行或许能兑现法律判决,却难免让两位本就年迈体弱的老人在身心上承受额外的压力。秉持着“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薛洋决定采用“法理+情理”的方式进行调解。 “王老师,我相信您这么多年也不是故意不还钱的,确实是遇到了难处,但当年人家李老师雪中送炭借给您钱的这份信任不能辜负,尽力还款既是守法,也是给这份情谊一个交代。”听到薛洋的劝解,王某表示自己愿意履行还款义务,但是现在利息太多了,自己东拼西凑仅能凑出本金,希望对方在利息方面能够做出让步。听到王某的话,薛洋对促成双方达成和解的信心又多了几分。 然而,当薛洋满怀信心地劝解李某时,却碰了个硬钉子。李某态度强硬,坚决不肯作出让步:“法官,太气人了,当时看在是多年朋友的面子上,我才借给他钱的,他这些年是不容易,但我也不少落家里人埋怨,况且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李老师,我明白你的不容易,这事情放在谁那里都会觉得窝火。而且法院生效判决在这里,王某确实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面对情绪激动的李某,薛洋柔声劝解。随后,她转变思路,以拉家常的方式询问起双方的交往经过。 随着那些尘封的回忆如潮水般涌现,李某对这份珍贵友谊的惋惜逐渐淹没了愤怒的情绪。说到王某如今的近况,李某更是不住地唏嘘。捕捉到李某情绪的转变,薛洋趁热打铁:“李老师,您看您和王某有多年的交情,现在因为钱闹得如此不愉快,实在是不值当。他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没有什么劳动能力,目前也有还款意愿,您看能否给他个机会,听听他的解决方案呢?” 李某听后,紧绷的脸渐渐松弛下来:“这样吧,看在多年交情的份上,本金得给我,但利息可以让让。” 经过多次协商,最终双方确定王某在半个月后一次性偿还13.8万元,此案即可一次性了结。到约定日期,李某和王某的女儿来到法院,王某女儿现场将全部执行款交付给李某。至此,这场持续十多年的纠纷终于得以化解。 执行不止于案结,更在于情解。薛洋深深体会到,执行工作从来不是兑现法律条文的冰冷过程,它是司法温度的延伸,是社会矛盾的“减压阀”,更是修复人际关系的“粘合剂”。真正的执行力量,不仅在于让胜诉权益落地生根,更在于用善意与智慧消融对立情绪,让司法结果既符合法理精神,又承载人文关怀,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司法真谛。 |